029-84772634

搜索
搜索
1
1

1

新闻动态

资讯分类
/
/
行业动态
25
2012-05

王建军:一位72岁老人的“草根慈善”

发布时间: : 2012-05--25
王建军:一位72岁老人的“草根慈善”(图)        老伴瘫痪卧床6年,医药费花费数十万;儿子手臂残疾,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在一系列的打击下,他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却从没间断,捐款给灾区群众、资助贫困学生、义务修路修桥,他就是王建军  王建军,一名72岁靠退休工资及4亩农田生活的普通村民。如今,他还住在九十年代修建的房子里,吃着粗茶淡饭,护理着瘫痪卧床的妻子。但十几年来,他捐款给灾区群众、资助贫困学生、义务修路修桥……  忙碌了一天,王建军赶紧回到家里给老伴做饭  近日,记者来到王建军的家乡宁强县燕子砭镇岛湾村齐家沟,在那里,记者看到了王建军“草根慈善”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河阻隔,贫困山村难圆致富梦  从宁强县城走70公里县道,就到了燕子砭镇,再从燕子砭镇政府北面进入坎坷的土路,行驶约8公里,就是岛湾村,从岛湾村再步行2公里,就到了王建军老人所在的齐家沟。齐家沟群众都住在一条小河的对面,河面不宽,但却阻断了与其他村组的联系,一遇到夏季涨水或者冬天结冰,群众过河种地都成了问题。乡亲们并不是没有致富的门路,很多农户搞生猪养殖,却无法把猪运过河,最后只得放弃养殖产业外出打工。岛湾村情简介里写道:“人畜饮水困难,村级集体经济为零,是极为典型的空壳村。”  一进村,为记者带路的村支部书记王建忠就开始说修路修桥的好处。王建忠当岛湾村的村支部书记已近30个年头,他知道修路不仅能让村民们生产、生活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思想观念的革新。  “其实,村上也想把这段路修好,但村上一穷二白,政府的通村水泥路工程只能照顾到主干道,难啊!”王支书叹了口气。  走进齐家沟,远远看去还有不少楼房。村民齐定海告诉我们,“岛湾村的天麻产业发展得不错,我们齐家沟也有多数农户在搞,但天麻丰收了往外卖却成了问题。农户得一背篓一背篓地朝公路上背,很耽搁时间;有的农户缺乏劳力,请人吧,又无法承受昂贵的人工工资。”  “运一车煤或者化肥到岛湾村总价是60元,然后请人背到齐家沟要10元;没有公路和过河的桥,村民赶猪出去卖,半路猪就累的脱了膘;种出玉米和油菜籽,请人把粮食背到公路边,一百斤要花10元钱……”齐定海已经过怕了这种闭塞的日子,他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述没路没桥的苦楚。  交通不畅带来的种种不便,齐家沟人有的坚守,有的则选择了离开。  “齐家沟有40余户村民都已搬到了山下有路的地方居住。离开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坚守。大家对公路的期盼已有很多年,在看到有人搬往公路边后,大家对公路的期盼更加强烈。”王建忠说。从2008年起,齐家沟就召开修建公路的大大小小会议10余次。有几次还付诸行动,把要挖的路段分到每家每户,但是最后挖了一小段就搁浅了。  “一些人挖着挖着感觉没希望就放弃了。每年都想修,每年都修一小段,但都没有修成。一些头一年挖好的路,第二年又被人种上了庄稼。”王建忠说。  就在大家对路几乎绝望时,王建军出现了。  出钱出力,“傻干爷”让村民走上平坦路  找到王建军时,他正在自家油菜地里忙乎着,虽然已经72岁高龄了,但依然精神矍铄,半米来宽的沟一步就跳了过去。“我当过兵,退休后又在务农,身体好得很。”王建军嘿嘿地笑着说。  1988年,48岁的王建军从略阳钢铁厂退休,回到齐家沟和老伴侍弄几亩农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谈不上多么富裕,顶多是能自给罢了。尽管如此,村上有什么公益建设,他总是带头支持。  2012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村上的几位老人在王建军家聊天,围着火塘感叹组上不通路的艰难。看着老人们焦虑的样子,王建军内心翻腾,当场决定:“把我今年攒下的一万元钱拿出来修路修桥!”“把一万全拿去修路?”妻子感觉王建军可能疯了,自己的病已经把这个家拖得快垮了,王建军也那么大年龄了,哪还经得起折腾啊?第一次,妻子和王建军有了争执。得知王建军和妻子争执,热心的村民们都劝王建军放弃修路修桥的想法。王建军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知道妻子担心他的身体,心疼自己。他告诉妻子,自己身体还好,钱还可以再挣,这条路乡亲们天天都要走好几趟,进出很不方便,他不想看到乡亲们再在这段路上受苦了。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妻子同意了他的做法。  但在王建军老人开始出钱修路的那段日子里并不被人理解。一些村民们说三道四,还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傻干爷”。有的村民甚至认为,王建军要不就是收了钱才修的,要不就是人老了脑坏了,吃多了撑的。  记者在齐家沟看到,这段不到一公里长的便道,在王建军等人不懈努力下,两、三米宽的路面被修得平平整整,路边的杂草被砍的干干净净。而就是这条路,在王建军整修前,一辆摩托车通过都很困难,而如今变成了一条可以通行拖拉机的平坦道路。组上的村民走在平坦畅通的便道上,都在感谢王建军老人的善举。“积德之人桥上过,造恶之人水上漂。”王建军自豪地说,他并没有理会村里村外的风言风语,在老伴的理解和支持下,他信奉“修路为群众服务”的朴实想法,一直默默地坚持着。“就当锻炼身体,做好事了!”站在自己修好的路上,王建军咧着嘴笑着。  助学修路,老人善举感动十里八乡  来到王建军老人家中记者看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老人将院里院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工具房门口,一辆旧单车斜靠在墙边,墙上挂了两把沾满泥土的锄头和一把长把镰刀。  回到家,王建军顾不上招呼记者,急冲冲洗了手,倒了杯水就跑进卧室递给靠在床上的老伴,有些歉疚地说:“渴了吧?我回来晚了,马上做饭啊。”  “女儿和孙子给他零用钱,他舍不得花,都捐给村里搞了公益事业了”王建军67岁的老伴告诉记者,王建军比较节省,除了修路,还热心帮村里尽点力所能及的事务。“我瘫痪在床,帮不上他不说,他还整整给我当了6年的护士,唉……”,老人很平淡地说了一句,却让记者感觉有些心酸。  2004年,王建军在报纸上看到几名贫困学子的求助信后,立即拨通了联系电话,和一名席姓的初中贫困学子结成了对子,每学期资助他500元现金,并持续了5个学期。  2006年,老伴因高血压引起大脑病变瘫痪卧床不起,近6年来,住院看病花了10来万元。就这样,王建军也没有停下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步子。  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到燕子砭镇上办事的王建军看到政府正在开展向四川灾区捐款的活动,尽管宁强也是重灾区,自己也是受灾群众,王建军还是毫不犹豫捐了200元钱。  2010年,王建军看到群众因为没有犁地工具而耽误农活时,他毅然拿出4000元买了一台铁牛,谁需要使用,随时来取,完全免费。  当记者问起他修路修桥花了多少钱时,老人一直谦虚地说,微不足道,微不足道,用了不到年轻人半年的烟钱,也就三四千元。但据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老人的花费应该在10000元左右,“王建军老人助学修路的善举确实可敬可颂,我常常用他的事迹教育学生,将老人的美德传承给后人。”燕子砭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刘光发感动地说到。  老人的善举也感染了本村的群众,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村上搞营运的货车司机齐定海和王万生免费提供沙石25方。在王建军老人及本组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月后,一座宽1.5米、长15米的纯混凝土钢筋结构的便民桥,一条长200余米,宽2.5米的混凝土硬化便民路建成,本组40余户近200人的过河过路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面对大家的交口称赞,王建军老人却说:“其实这没什么,钱够用就行,把钱攒起来修路造桥是造福乡邻的大好事,帮助了别人,我也觉得很高兴!”(记者陈圣强通讯员李长波席伟文/图)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版权所有: 成都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电话:028-86646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101568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